科学教案

时间:2025-04-17 16:30:15
(必备)科学教案8篇

(必备)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知道学生平时只是爱玩滑滑梯,对其中得道理没有探究过。

学生的基础较差,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比较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对摩擦力理解不够深。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难点: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重点: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难点: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活动准备:

1.天气预报的录像。

2.记录图表、笔、各种类的大小天气情况(刮风、下雨、雷电、晴天、阴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天气预报。

(1)师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录像想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的时候一定要坐神气,小耳朵要听仔细录像里面说的是什么,又说了哪几个城市?

(2)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录像。

师: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在播放天气预报)你听到了哪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北京、上海、南京),每个城市的天气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其它天气情况,并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除了下雨,下雪……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天气情况呢?(出刮风、打雷、晴、阴等图)

2、教师和幼儿一同讨论记录天气的`方法。

(1) 引导幼儿说出除了说还可以用动作、绘画来表示天气。

师:我们的天气预报除了播音员叔叔、阿姨用说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天气情况,他们还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知道天气情况(动作、绘画)?我们今天就来学学怎么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2)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设计。

师:晴天可以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呢?雨天、阴天、下雪天呢?(幼儿自由回答雨点、雪花、乌云、太阳等)

师:天气记录表上除了天气状况的标志,还有哪些标志呢?例如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知道这是哪一天的天气?(日期)

3、分组记录天气。

(1)师:请你做小设计师 ……此处隐藏1909个字……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科学教案 篇8

1.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必备)科学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